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党团建设  >  正文
【青春·誓言】渴望一种“江”一般的生活

作者: 时间:2022-10-13 浏览次数:

   

——我的第二次长江源科考纪实与感悟


时刻挂在我们心上

是一个平凡的愿望

愿亲爱的家乡美好

愿祖国万年长

风雪喧嚷

流星在飞翔

我的心向我呼唤

去动荡的远方

——歌曲《歌唱动荡的青春》


(汪钰婷 供稿)这是1958年10月上映的前苏联影片《在那一边》的主题歌《歌唱动荡的青春》,由著名作曲家巴赫慕托娃创作,她用一条革命浪漫主义的线把昨天和今天——几代共青团员联结了起来:年轻一代从老一辈的手中接过十月革命的圣火,并且要世世代代接续下去。

歌词似乎也没有说什么具体的故事,但一句“去动荡的远方”,却戳中我心里关于理想、关于青春的悸动。跟前辈们相比,我们当代中国大学生们的青春犹如一潭清水,平静如镜,即使偶泛涟漪,也不过是一些学业、生活中的小小的挫折,不久便又归于平静。

但我思来想去,始终渴望一种“江”一般的有惊涛、有波澜的生活,去做些不一样的事情,有意思或有意义,能给当下或是未来的祖国或人民带来一些改变的事情,去实现一种类似“少年当有凌云志,万里长空竞风流”、“今朝唯我少年郎,敢问天地试锋芒”的情怀。我从小在江边长大,生长在长江边上的女孩,怎么能没有一点“江”的精神呢?

对于长住长江中游的我来说,长江的源头仿佛是一方远离尘嚣的净土,与此同时还蕴含着无穷多非常神秘的地学奥妙,神秘而又美好。探索长江的源头奥秘,对我来说是一件切切期盼的事情。因此在学校第一次公开向全校发布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队员招募遴选的通知时,我便有种溯源波澜壮阔万里长江的联想,第一时间报了名。

300余名热血沸腾的地大学子,报名了本次科考,历经三个月的体能训练、专业技能学习和二轮考核,每天十公里跑、400米间歇、爬楼、仰卧两头起,学习地貌、生态样品采集和检测、人文社会调查方法、登山技巧等,最终17名队员入选。还没收拾好遴选过程中忐忑不安的心情,就要开始进入紧张的前期学习和准备工作中。

图1  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队员选拔


7月5日我正式进入邓宏兵老师、李江敏老师的人文组,并确定主要负责长江源科考团队队内师生的科考体验价值和科考精神品质相关课题的研究,至此开始课题前期施测和访谈材料探讨,选题和相关材料的确认工作,并着手参与起草长江保护倡议书。

7月13日,学校举行第二次长江科考出征仪式,黄晓玫书记的讲话让我感慨颇深。她希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传承和发扬地大人“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建设,把爱国情、强国志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让青春在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7月15日,初达唐古拉,蔚蓝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让我内心油然而生一种作为地大学子领衔受命的责任感,让我对此次科考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在征途中,日常繁重的任务、紧凑的行程、偶发的高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疲惫让我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7月16日,到了察尔汗盐湖周边及沿途沙丘开展调查。肖国桥老师讲解盐湖的地理特征、形成、盐矿资源,肖国桥老师和周建伟老师就沿途的沙丘和沙波纹,讲解了风力地质作用、各种沙丘的特征和成因等。

图2  察尔汗盐湖实践调研


7月17日,达到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镇长江源新村,它是唐古拉镇居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自发搬迁到规划地建设的新村。在长江源村调研的第一站便是长江源村村史馆,馆内具有民族特色的老物件整齐陈列,一幅幅代表长江源村发展的照片悬挂在墙壁上,收藏着村民过去在雪山脚下生活时的日常用具,记录着长江源村的历史。在展示新村“红色党建”、“生态环保”、“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建设成果的荣誉角,镇长白玛多杰、副镇长张俊卿与人文社科组全体师生合照。

图3  深入格尔木市唐古拉镇长江源新村走访调研

图4  参观长江源新村村史馆


入户调研几天,穿梭在村里的街道,两户人家让我印象深刻,一户访谈对象是毕业不久的藏族大学生才仁三周,另一户是教师家庭,夫妻都是藏文老师。师、生两个视角的观点让我重新认识乡村教育和人才振兴这两个大命题落到具体的人、具体的家庭上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才仁三周走出长江源村接受教育后,学成归来,回乡自主创业,从事唐卡的创作和工艺品销售。遇到他的时候,正在绘制唐卡。镇长白玛多杰介绍,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仁三周谈到,他希望利用好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创建合作社,跟村民们一起增收致富。才仁三周展现了长江源村非常典型的年轻人形象,具有藏族人民的长相和性格特征,还有当代青年的聪明机敏、灵活变通,又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图5  与返乡大学生创业者才仁三周合影


藏文老师夫妻二人,携手育人,多年来始终奋斗在教学一线,把青春年华默默地奉献给乡村教育。女主人1994年毕业后在沱沱河当老师,一百多个学生才只有七八个老师,她除了英语之外全科都教。次年12月,她生下小孩,第二天就赶紧去上课。因为80%学生是住校的,老师们又要代课,又要给孩子们做饭。她心脏疾病手术后,因疲劳在讲台上晕倒过好多次。2004年跟随生态移民,搬迁至长江源村。男主人到了退休年龄,很多家长希望他晚退,因此现在仍然奋斗在教学一线。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去低海拔的环境生活,她说,“愿意,不过也不太愿意,因为这边还需要咱们。”目前村子里只有一个小学,初中需要到市里面的学校就读,她由衷地希望当地能够建一所中学,这样可能对于孩子们会更好。

6  人文组老师与藏文老师交流、藏文老师家的一角


从理论的云端站在乡土大地上,我在倾听、记录具体的人,这些生动的人也反过来在影响着我。这两户人家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都用行动反哺这片土地。作为前辈,藏文老师经历了移民、心脏手术、多年教育工作,深深了解当地的生活、医疗、教育情况,虽知道外地或许更好,但夫妻二人依旧多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奉献给当地教育;作为后生,才仁三周或许没有如前辈那样多么深刻的感慨,但亲眼见证家乡近年快速的发展,生于斯长于斯,也依然选择受过教育后回归故土,让唐卡艺术在其发源地继续传承。

正如长江源村村名的寓意“来自长江源头和饮水思源、不忘党的恩情”,长江源村的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齐心合力建起靓丽的房屋、宽阔平坦的道路,不仅物质文明生活得到提升,精神文明生活得以丰富,更重要的是历经艰苦的他们面对新挑战时,牢记嘱托、勇于担当、感恩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世代传承。

图7  长江源新村的村貌


2022年7月19日,人文组师生共赴唐古拉山镇武装部,参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源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基地”的挂牌仪式。随后,在武装部长带领下,邀请了一名坚持在沱沱河延线捡垃圾的退休教师、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新文共同开展座谈会。新文大叔讲述,2016年之前,沱沱河中垃圾遍布。2017年底,唐古拉山镇发布了征集民间河长的公告后,他第一个报名。成为民间河长后的新文大叔率先参加沱沱河环保活动,并积极投入到宣传相关政策、动员当地牧民群众主动参与环保、保护长江源头的活动中来。如今,唐古拉山镇五个村超过70%的人是生态管护员和湿地保护员。

图8  达到唐古拉山镇武装部

图9  与退休教师、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新文交流

 

了解到村民正在举行赛马节,人文组调整行程安排,准备深入走访当地牧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地牧民家庭的住房是以土房、帐篷为主,牧民群众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但随着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许多牧民从海拔45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镇,搬到了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市,形成长江源移民村。随后,在长江源村附近又建起了可居住260户群众的长江小区,加之先期建成的128套唐古拉山镇移民安置房和唐古拉山镇的德吉小区定居点,目前唐古拉山镇的游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现如今,部分牧民会季节性的返回土房、帐篷进行畜牧业作业,唐古拉山镇的牧民大多的收入来源是畜牧业收入,平均每户的草场面积可以达到3-5万亩,每户的牦牛数目在200-300头。当地牧民正逐步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与红利共享者,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图10  深入高原牧区调查和访谈


2022年7月23日,在长江源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乡村振兴学校实践基地”挂牌仪式,青海格尔木市副市长李玉芳、格尔木市教育局局长马建伟,我校校党委书记黄晓玫、副校长王华以及师生代表参加。王华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唐古拉山镇捐赠疫情防控物资,随后双方代表召开有关乡村振兴的座谈会。

返校后,整理照片、访谈资料,我突然意识到,过去的十天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完成了一项用脚步丈量长江之长和高山之高、用双眼见证高原牧区的乡村振兴、用青春攀登雪域高原的壮举。这或许称不上多么伟大,但是确实给我了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一种领衔受命的责任感,无论是当地的风景还是人民,都在我脑海里深深烙下对于祖国西部更加鲜活的印象,让生长在长江中游的我真正认识到长江源头。

作为人文组的一员,我对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特征、气候特点说不上有多么了解,我对长江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母亲河的概念——万里长江横贯中国东西,穿越巴山蜀水、云贵高原,流经荆楚大地,滋润江南水乡,跨域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最后注入东海,无私的孕育了中华文明,养育了炎黄子孙。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起,理应被我们敬为母亲的长江开始发出痛苦的呻吟,提醒着我们保护长江的重要和紧迫、提醒着我们“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始终奔腾不息的长江也有脆弱的地方,长江源作为长江生态最敏感的区域,一举一动关系整个流域生态变化,其河流规律和生态指标对长江流域具有指示和参考意义。非常荣幸也非常不幸,我们迈出的或许便是这追根溯源、寻病探因的第一步。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长江源科考的这一年不只是地大70周年华诞,更是记录了十七个少年曾经心怀共同的理想,度过的不那么平凡的、一起笑过、累过、共同努力过、一起激昂过的青春。身为中国新生代力量的我们、作为中国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有这个责任担起乡村振兴的大旗,心怀理想,前往动荡的远方,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

最后引用我在《红星照耀中国》里面最喜欢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无论是身处环境如何,我们都要用自己身上的荧荧之火来照耀前进的道路。中国不仅仅是北上广深,还有一片广阔雪域高原大有可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用双眼见证生命历程、用双手实现乡村振兴。愿我们能成为我们这代人的一个引子,引领大家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化身为闪闪红星照耀中国。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

邮箱:jyy@cug.edu.cn

电话:027-67886266

微信公众号:CUGJiaoYanYuan

微博:https://weibo.com/CUGGaoJiao


Copyright & copy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       E-mail:jyy@cug.edu.cn

米乐m6官网